压岁钱,你管还是孩子管
发布时间:2019-06-07 原文来自:成都棕南医院

  春节将至,孩子们欢欣鼓舞地等待着厚厚的大红包,很多家长却为此感到实在有点烦——这少则百千多则上万的压岁钱,究竟应该归谁管?怎么花?在压岁钱的问题之下,家长还有更多有关“钱”的教育的各式困扰。 “妈妈,我要去挣钱!” “哦?你知道怎样挣钱吗?” “知道!就是,摁、摁、摁、嗞——” 看着2岁半的儿子一脸严肃地比画如何在ATM机上取款的可爱摸样,安雯不禁笑成一团,同时也在心里打了一个大问号:“我要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‘挣钱’吗?孩子长到多大,才能理解‘钱’的全部含义?”相信这个问题,每个家长都思考过。 让孩子管钱,助长花钱的欲望?

  不要以为带孩子逛了几次超市,钱的概念便牢牢树立在儿童心中。曾有研究人员对100名3~8岁的儿童进行过调查,询问他们“钱是从哪里来的?”得到最多的答案是“钱是从爸爸的兜里掏出来的”;其次是“钱是银行给的”;再次是“钱是售货员给的”;只有20%的孩子说,钱是工作挣来的;还有一些特有意思的回答,比如“钱是长在树上的”。

  如何指导孩子认识金钱、学会花钱,差不多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。是否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管钱,家长们最常见的考量就是“让孩子管钱,会不会助长他/她花钱的欲望?”其他的担心还有“怕孩子学会攀比”“不知道节约”,还有“钱少了产生自卑”等。 现实中正反两面的例子都不少。小麦的女儿就曾在7岁生日当天将奶奶给的100元钱“一次性”换成了满书包的糖果,吓得小麦再也不敢让孩子“自己花钱”;而在同样7岁的彬彬家里,妈妈的尝试却取得了巨大成功:“从去年上小学开始,我每星期给他20块钱,同时规定好有些东西我是绝对不会给他买的,想要就花自己的钱去——结果,他反而知道节省了,不再像以前那样胡花了。” 到底给孩子多少钱合适?多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都是“跟着感觉走”。

  因此,除夕之夜的压岁钱就成了每年一次躲也躲不掉的大考验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们越来越坚定要求由自己来支配这笔“大额财产”。这时,身为家长的我们,又该如何应对? “差不多”真实的世界 “谁来管钱的问题,最终还是教育的问题。”心理专家姬雪松提示我们,“到底要给孩子多少钱,具体数字没有固定答案,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,但最基本的原则,是家长需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‘与外部世界近似相同的成长环境’。” 那种实际很富裕却只给孩子非常少零用钱的家庭,和经济条件有限却一定要让孩子过贵族生活的家庭,可能都是源于家长自己某些有关钱的“情结”没有处理妥当。

  “有些家长会出于嫉妒,对自己孩子管理十分苛刻,这种现象并不罕见。另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,本质上则是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‘幻想’。这些做法都是在割裂孩子成长环境与现实的关联。” 但所有的事情又都不能只看表面。如果家长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,类似的“差异”也可能是积极的教育方法。“比如有计划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‘不放手’;或者,基于孩子已经表现出成熟的规划用钱能力的一种鼓励。

  ”姬雪松补充说。 在游戏中接触现实 苏拉5岁的女儿要把自己的“大作”拿到美院学生的小市场里出售,并且标价100元一幅。这让她非常困扰:“我是应该陪着她在寒风里傻站一天,等待最终的失落?还是出钱请个人‘买下’孩子满怀信心的蜡笔画?” “这位母亲的困境,在于她完全使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孩子的问题。”武汉的心理医生张沛超解释说:“钱与自尊、与身份、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,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是太过复杂的概念。母亲和家庭作为孩子的‘过渡性环境’,如果将现实以如此‘有冲击力’的方式直接呈现(带孩子去市场),结果可能会打击他/她向外部世界探索的勇气,不妨以游戏的方式将现实温和地带给孩子。” 为什么一定要真的去市场呢?苏拉后来与女儿在家里玩了一次“个人画展”的游戏,还顺便邀请了楼下的小朋友来参观。结果是尽管每幅画的价格只是一块饼干,但女儿还是一副画也没有卖出去,但小姑娘也没有她想象中那么伤心,只是模模糊糊明白了“原来你想卖,还得有人买。” 压岁钱的管理建议 钱到底意味着什么?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。在孩子们和成年人看来,在4岁的小朋友和14岁的半大小子看来,每个人的解答绝对不一样。那么压岁钱到底应该谁来管?怎么花?这需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具体分析。 以下是心理专家为父母们给出的悉心指导——

  ■学龄前幼童:面对孩子清澈的双眼,很多人都会感到自己“无力拒绝”。照顾婴幼儿的父母,也经常会体会到这种“愿意为孩子去做一切”的冲动。这是由于小孩子常常会把自身的“全能感”投射到父母身上,而身为养育人的父母也很容易对此产生认同。 尽管如此,父母当然是无法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的。我们需要学会对孩子说“不”。这个时刻,家长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挫败感,将自己的这种无力传达给孩子,进而也使他/她体验到经历挫败而带来的无力。 放心,这种无力感本身不会造成伤害,遭遇挫折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,孩子会逐渐在挫败中明白:“原来这个世界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。” 因此,这个时期钱的使用权无疑是应由父母主导的。毕竟在这个年龄的孩子眼中,粉色的钞票只是可以换来满足的神奇纸张。当孩子要求自己来管理大额的压岁钱时,父母就可以明确地告诉他/她“现在你还不可以”;“你还需要我们来替你管理”。

  通常,孩子的负面情绪反应不会太持久。而父母需要关注的是自己对待钱的态度,是否在对孩子说“不行”的同时,将自身有关钱的不安全感、内疚与羞愧也传达给孩子了。

  ■小学儿童:这个阶段的孩子对“钱”已经体会到了很多层面的作用和意义。他/她们对于钱的渴望在不断增加,也说明了他/她们的世界在不断扩大。逐渐长大的孩子,会越来越多地要求有更多的自主权,当然也包括支配钱的权利。 这个时期的孩子,的确缺乏一些必须的金钱管理的能力,消费缺少计划性,拿到钱后常常急于去实现愿望的满足,迅速花掉所有可支配的钱款。而父母需要做的,是从对待幼儿时“指令式”地替孩子做主,转向对待学龄儿童时“指导性”地引导他/她学会花钱,让孩子加入到对钱的管理中来,但也不是完全放手。 因此,这个时候父母要做到逐渐放手,给孩子一些机会,让他/她去自己支配相对小额的钱款,协助他/她正确地认识金钱和使用金钱。当孩子要求自己独立管理压岁钱时,父母就可以借机对他们进行有关金钱的教育工作。 可以先把一小部分数额的钱款交给孩子管理,家长完全不干涉;也可以让孩子先列出一个用钱计划,得到父母同意之后,再把全额交到孩子手中。这个与孩子商议的过程,其实就是父母在认可孩子成长的过程。

  ■初中及以上青少年:14~15岁的孩子,在消费行为上已经与成年人非常接近,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异。他/她十分清晰地理解金钱可以交换来多种形式、多重意义的享受与满足,家庭中有关钱的战斗也就更多硝烟的味道。 这个时候,父母通常“做什么都是错的”。生理上的发育,促使青少年的生活中必然充满冲突,对于独立性的追求成为一种内在需要。父母再想蹲下身来和颜悦色地进行“商讨”,在孩子看来就变成了一件可笑的事情。 在压岁钱的问题上,父母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“有底限的管理权”。在不影响家庭经济情况的前提下,划给孩子自己的“独立账户”,让他们自己去管理吧。孩子总归是要长大的! 链接:西方儿童理财 教育各年龄段计划

  ■3岁:辨认钱币,认识币值、纸币和硬币。

  ■4岁:知道无法把商品买光,因此必须作出选择。

  ■5岁: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,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。

  ■6岁:能数较大数目的钱,开始学习攒钱,培养“自己的钱”意识。

  ■7岁: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,并和自己的钱比较,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。

  ■8岁: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,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,如卖报、替他人购物以获得报酬。

  ■9岁:可制订自己的用钱计划,能和商店讨价还价,学会买卖交易。

  ■10岁:懂得平时节约一点钱,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,如买溜冰鞋、滑板车等。

  ■11岁:学习辨识商业广告,并有打折、优惠的概念。 ■12岁:懂得珍惜钱,知道来之不易,有节约观念。

  ■12岁以后,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、交易等活动。